查看原文
其他

微缩的红楼世界:《小戏骨》中的瓷器道具,你都认识吗?

2017-10-17 一枕星河 博物馆丨看展览



日前,《小戏骨红楼梦》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微缩版的作品无疑带给观众极大的惊喜,令无数网友纷纷为这些演技爆棚的孩子们疯狂打call。



这部由孩子们演绎的《红楼梦》虽然在服饰、妆容、布景方面为适应孩子的情况相应简化,但是从细节中可见剧组的用心。比如剧中的瓷器道具种类虽然有限,但也体现了不错的水平。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瓷器道具的原型吧。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元、明、清三代的主流瓷器品种,早期的考古发掘还发现过唐代的青花瓷片。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对陶瓷史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是景德镇的标志,也是近千年来中国瓷器的重要代表,上至皇室下至平民、近在海内远销欧洲,青花瓷器的使用范围之广泛可见一斑。


青花瓷器中尤以元青花、明永宣(永乐和宣德)青花、清康熙青花最为著名。

 

1梅瓶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梅瓶是一种古老的器形,唐宋已出现此品种,历代具有烧造。梅瓶一般是小口,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用于盛酒、插花或者观赏陈设,也可作为祭祀或随葬器物,是一种辟邪消灾的风水宝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是元青花瓷器中的名品,瓶身所绘纹饰具有元代典型风格。


政老爷把这件瓷器放在书房,真是又壕又有品位。


2执壶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执壶(天津博物馆)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天津博物馆)


执壶,也称“注子”、“注壶”,酒器,唐宋时已流行,早期的部分注子配有温碗。执壶的器形细节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

 

3葫芦瓶


 明弘治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天津博物馆)


葫芦瓶是一种传统瓷器器形,各朝各代均有烧造并多有创新,因其形似葫芦,故名。葫芦音似“福禄”,有祈求吉祥之意,多为陈设品。


这个青花葫芦瓶放在王熙凤内室的多宝阁上倒是很符合琏二奶奶的身份。


4赏瓶


 清光绪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山西博物院)


赏瓶,清代雍正朝创新器形,直到宣统朝都有烧造。青花缠枝莲有“清廉”的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为令其“为政清廉”。


贾府作为“世代簪缨”的望族,陈设中出现赏瓶,也在情理之中。


5盒


 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北京故宫博物院)


瓷盒,是一种由盖、底组合而成的实用器,用于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瓷盒的尺寸、形状、种类多种多样,有食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旗盒等,圆形、长方形、瓜形、石榴式、桃式、菊瓣式多种形制,还有大盒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


这种实用器反映了唐代以来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的多个侧面,古人在这个最普通日常的器皿上展现出的精致与讲究,也令今人叹服其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高足盘


明宣德青花高足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青花花卉瓜瓞连绵纹高足盘(南京博物院)


高足盘,与早期的豆形制相似,战国时期用于祭祀,汉代之后逐渐用于日常生活,豆的概念也不再使用了。这种盘可在隋唐时期的出土物中见到。


上图明代宣德高足盘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宣德青花瓷器中仅有的一件高足盘,清中晚期高足盘又逐渐多见,可能由高足杯演变而来。


7外销瓷盘


 清康熙青花折枝花卉纹盘(景德镇窑烧制,外销)

 

清雍正青花花卉鱼藻纹盘(景德镇窑烧制,外销)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卉纹盘(景德镇窑烧制,外销)

 

清乾隆青花山水楼阁图马克杯(景德镇窑烧制,外销)


这一组外销瓷是明清时期瓷器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一种见证,外销瓷贸易在明末清初和康乾时期最为发达,以本土瓷器烧造技术融合海外的器形、纹饰风格,远销日本、越南、欧洲,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强有力的竞争力。


这种中西合璧的瓷器风格独树一帜,兼得东方的柔美和西方的明快,相得益彰,宜古宜今。虽然妙玉后来转送刘姥姥的茶杯并非书中的“成窑五彩小盖钟”,但是这个极具现代色彩的马克杯也可能是清代就有的哦。


颜色釉瓷器


颜色釉瓷器的历史很悠久,元代之后随着红釉瓷、蓝釉瓷烧造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元明清时期的颜色釉瓷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极大地增加了釉色的颜色品种,釉色的稳定性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1黄


 明弘治黄釉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的出现很早,但是技术成熟比较晚。明代景德镇窑的低温黄釉在瓷胎上施釉,呈色深浅不同,但一般趋向于明黄色,釉面光亮,釉层晶莹透澈。以明弘治时期的黄釉瓷最负盛名——颜色纯正、娇嫩明亮,犹如涂抹的鸡油,也称“鸡油黄”、“娇黄”。由于黄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将釉浆直接浇在白釉瓷器或素烧涩胎上,亦称“浇黄釉”。


明代黄釉瓷作帝王的饮食器和地坛祭地的专门用器。清代黄釉瓷釉色深浅略有变化,或米色,或鸡油黄色,或姜黄色。清代对黄釉瓷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皇帝之外,里外黄釉器专供皇太后、皇后使用,而里白外黄釉器则专供皇妃使用。


《小戏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黄釉瓷器或者黄地粉彩瓷器,在贾府这样的人家可是违规行为哦。

 

2紫


明弘治茄皮紫釉双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


茄皮紫釉,有淡茄紫和深茄紫之别。淡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明宣德开始烧制;深紫较为多见,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明弘治开始烧制。因施釉多用浇釉法,也称“浇紫釉”。透明度较好,多有暗花装饰。


上图这种形制在明清两代多为祭器,放在政老爷的书房恐怕不大得宜。

 

3红


清康熙郎窑红釉天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郎窑红釉,因郎廷极任景德镇督窑官时创烧而得名,是清代康熙时期的名贵品种。这种釉色康熙时始创,而后世经常极力模仿而不可得,烧造难度极大。红釉的烧造技术在元明两代获得巨大突破,明永乐年间能够烧制出纯粹明艳的鲜红釉;康熙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烧制出郎窑红釉和豇豆红釉,成为康熙朝鲜明的时代特色。


郎窑红釉具有强烈的玻璃质感,光可鉴人。郎窑红釉与鲜红釉不同,通体颜色分布并不一致,而是从口沿到底足釉色从浅至深变化,口沿趋于浅白,而底足近乎黑红,因其厚重的红釉在高温下向下垂流而成;而由于特殊的削足工艺,红釉流动至底足形成整齐的底边,故而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4粉



 

清雍正淡粉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渣斗(南京博物院)


林妹妹在贾府吃第一顿晚饭之后用的粉红色唾盂,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完全现代的瓷器,其实不然。这种淡粉红色虽然少见,却已于清康熙末年烧制,雍正时期烧造技术最精。


淡粉釉是金红釉的一种,是以金为着色剂、烤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因其技术来自西方,又称“洋金红”、“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如胭脂之色,故名。呈色有深浅之分,浅淡的一般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淡的叫“淡粉红”,比胭脂水浓重的叫“胭脂紫”。


渣斗,用途与唾盂可能有部分重叠,都是用于盛放唾吐物。唐宋时期已有烧造,明清两代也有将渣斗放置于床边或几案上,用于放置微小废弃之物,用途有所拓宽。


5青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嘉庆茶叶末釉荸荠尊(辽宁省博物馆)


青釉系统是个既古老又庞大的大家族,是颜色釉的鼻祖。当釉中含铁量在1%~3%左右时,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即呈青绿色。因为天然制瓷原料中一般含一定量的铁,青釉即成为最早出现的颜色釉。


从原始瓷产生到南宋,青釉一直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历代大量烧造,出现了专烧青釉瓷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均属青釉系统,还细分成为数众多的釉色:粉青、梅子青、冬青、豆青、翠青等色。


荸荠瓶,也称荸荠尊,因下腹形似荸荠得名,流行于清康雍乾时期,清代称某些像瓶的器形为尊,取其文雅之意。

 

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也称“软彩”,出现于清代康熙中晚期,后历朝盛行不衰;粉彩瓷器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创烧而来,色阶丰富,可表现浓淡明暗等效果,色彩表现力大为增强,也是清代生产量最大的瓷器品种。

 

清光绪黄地粉彩开光龙凤福寿纹赏瓶


“开光”是指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纹饰,图中圆形白底的即是“开光”。网友常嘲笑乾隆朝瓷器的华丽丽风格,其实同治光绪时期的花花草草蝴蝶蝙蝠纹饰俗气更甚,大抵是迎合老佛爷的缘故。

 

 清乾隆湖绿地粉彩夔凤勾莲纹瓶(南京博物院)

 

 


斗彩瓷器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在釉下青花瓷器上做二次施彩,填补青花闯案之间的空白后低温烘烤而成的。明朝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最为著名。

 

清雍正斗彩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意耳,瓷器耳的式样之一,即把瓷器的耳做成如意的样子;多见于清代景德镇窑瓷器。


蒜头瓶,因其口沿形似蒜头得名;仿商周青铜蒜头壶,三国两晋时已见瓷质蒜头瓶,宋代多见,宋代之后多有烧造。

 

浅绛彩瓷器


浅绛彩瓷器出现于晚清,流行于民国时期,是从传统粉彩工艺衍生而来的一种瓷画技法,通常在瓷器釉面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浅淡朦胧、凹凸有致、意境悠远的国画般的墨趣意境。

 

清代浅绛彩山水图酒炉(景德镇中国陶瓷馆)

 


这些十岁上下的孩子在微缩的红楼世界里演绎三百年前名门望族穷途末路前的悲欢离合,演员虽然年幼,但水平并没有打折扣。河北正定的西府海棠春日正盛,和这些花骨朵儿般的小演员们一样,令人欣喜至极。


大家也可从这短短九集电视剧中发现明清时期的瓷器之美。

 

彩蛋:景德镇制的酒坛,这可是现代制品哦~


作者:一枕星河

编辑:小棕熊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来啊!剁手啊!


皇帝的人生,也有很多难言之隐。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